您现在的位置:湖州红十字心理健康在线>> 心理知识>> 心理生活>>正文内容

我知道你为什么拖延

问:家庭或家族成员中的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发生人际冲突该怎样应对?

答:半年前,《心理学问答》曾经回答过边缘性人格障碍(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BPD有关的问题。如果亲友中有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患者,与家庭或家族成员发生人际冲突,周围人应对不恰当,就可能给家庭或家族关系带来破坏。那么,如何应对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而不会因其导致家庭或家族关系出现损害?

 

例如,因为BPD患者具有极力避免想象中的被抛弃的倾向,因此他们在家庭或家族的人际交往中会做出夸张、疯狂的举动来避免真正的或想象中的被抛弃。他们一方面表现出不稳定的、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对他人的反应极度敏感,稍微遇到人际冲突便可能产生强烈的发作性的烦躁,易激惹或是焦虑。

如果与家庭其他成员产生细微冲突而没有得到恰当的应对,BDP患者就可能表现出极端的行为模式。他们一方面会努力试图从家庭外的家族成员那里寻求支持,用夸大的、极端贬低的描述来形容自己受到的伤害(更多时候仅仅是想象的伤害),甚至表现出偏执观念。这就很容易造成不明就里的家族成员之间形成隔阂和对峙。在一个家庭或家族中,仅仅因为某个成员的BPD特质而闹得乌喧喧的,着实令人遗憾。

因此,要恰当应对家庭或家族成员中的BPD患者,首先就需要了解并理解BPD其实是一种精神疾患,而且是一种反映为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不稳定以及显著冲动的普遍的行为模式。作为常见人格障碍的一种,BDP患者的情感体验和行为模式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在诊断标准1中,BPD患者很容易因为在其他成员看来微不足道的冲突和分歧而体验到极度的遭抛弃的恐惧和不恰当的愤怒。因此,BPD与其他家庭成员难以沟通和愈合的破裂往往是其病态的反应。

“容易将他人理想化”

在诊断标准2中,BDP患者在与家庭成员或家族成员少数几次接触的过程中,容易对其他成员产生理想化,要求一起多待些时间,并在关系的早期分享最为亲密的细节。但他们很容易在对他人极端理想化和极端贬低之间变幻。对他人极端理想化的时候,他们可能表现的过于亲昵,甚至暧昧;而对他人极端贬低的时候,又表现出极端的憎恶和贬损。BDP患者对他人的看法很容易出现突然的和戏剧化的变化,特别是他们感受到或错误感受到被遗弃感时。

“性格变化突然”

在诊断标准3中,BDP患者很可能表现出突然从一个友善的提供帮助者的角色,变成对过去不良待遇的复仇者。他们会向其他家族成员倾诉曾经遭受过的种种不公对待,而罔顾基本的事实与逻辑。

“情绪不稳定”

在诊断标准6中,BDP患者常常由于显著的心境反应而导致情绪不稳定,他们基本的烦躁心境常被一段时间的愤怒、惊恐、绝望所打断,很少因一段时间的安适或满足而缓解。这些发作(强烈的发作性的烦躁、易激惹或焦虑)反映了他们对人际压力的极端反应。在诊断标准8中,BDP患者也常常表达不恰当的、强烈的愤怒和难以控制的发怒。他们可能表现出极端的讽刺、持久的刻薄或爆粗口。

临床上,大约75%BDP患者是女性。

如果了解和理解到BDP,那么在日常人际交往中就尽量忽略BDP患者不恰当或极端的反应,而不作相应的回应。否则会进一步加剧他们的被排斥和遗弃感。毕竟,他们的不合时宜的非理性反应其实是一种病态的症状。当业已发生冲突后,家庭外的其他家族成员要避免不负责任地迎合和支持BDP患者的倾诉,对一些不经常互动的家族成员,可能对BDP患者在互动关系中表现出的热情、亲昵而心怀感念,而很容易被其声情并茂的倾诉而感染。

家庭外的其他家族成员如果试图斡旋、调解BDP患者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必须要很清晰地知晓BDP患者行为的非理性和极端性特点。任何试图和稀泥的举措,都可能传递给BDP患者错误的讯息,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更可能殃及自身。由于BDP的典型特征就是对人际关系的破坏性,所以大多数BDP患者都普遍地面临分居、离婚的境地,他们的婚姻,以及与父母、子女的关系都岌岌可危。事实上,BDP患者的一级血缘亲属(父母、子女)中,出现BDP的概率比普通人群至少要高5倍。(普通人群患病率1.6%5.9%BDP患者的一级血缘亲属患病率为8%35%

 

附:边缘性人格障碍(F60.3)诊断标准

一种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不稳定以及显著冲动的普遍模式;起始不晚于成年早期,存在于各种背景下,表现为下列5(或更多)种症状:

1.极力避免真正的或想象的被遗弃(不包括诊断标准第5项的自杀或自残行为)。

2. 一种不稳定的、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以极端理想化和极端贬低之间的交替变动为特征。

3. 身份紊乱:显著的持续而不稳定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感觉。

4. 至少在两个方面有潜在的自我损伤的冲动性(例如,消费、性行为、物质滥用、鲁莽驾驶、暴食)。(不包括诊断标准第5项中的自杀或自残行为)。

5. 反复发生自杀行为、自杀姿态或威胁,或自残行为。

6. 由于显著的心境反应所致的情感不稳定(例如,强烈的发作性的烦躁,易激惹或焦虑,通常持续几个小时,很少超过几天)。

7. 慢性的空虚感。

8. 不恰当的强烈愤怒或难以控制发怒(例如,经常发脾气,持续发怒,重复性斗殴)。

9. 短暂的与应激有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症状。

——摘自《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北京大学出版社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