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湖州红十字心理健康在线>> 心理知识>> 心理生活>>正文内容

中德演讲节选 | 张海音:精神分析视角下心理治疗师的成长

一、对治疗师的自我觉察能力的要求

 

当然有理性的、有感性的,有潜意识等方面的要求。一个治疗师的技巧和自我对潜意识运用的程度紧紧联系在一起。在我们身心所有层面与来访者的互动当中,比较容易体验到的是“我的认知、想法是什么”,特别要体验的是平时不太容易激发出来的一些情绪。

 

目的是要理解他们、帮助他领悟自身的精神世界。这不是智商高低的问题。高智商和高文化水平固然重要,但是一个可触及的可理解的无意识头脑更为重要。

 

从广义角度来说,精神分析认为我们对别人的任何判断、感受都是我们的投射。而治疗到最后寻求达到的目标是,一个人对于自身重要的无意识欲望、防御和幻想,对于自己婴儿时期的冲突以及以后的衍生物,能够在意识层面得以理解。

 

当然这个境界很难全然达到,有人天天做精神分析,也做了很多案例,也做自我体验,却越做越糟!我们希望自身达到完全自我掌控,所谓领悟上升到一个层次,对命运完全了然于心、很通透的……这是很吸引人的目标,这当然很不容易,特别在自我体验的过程中。

 

大概没有问题的人是不存在。我们做治疗师,自己的问题就全部解决了吗?这不可能。但治疗师本身至少要知道:我有什么类型的问题没被解决,也要知道来访者有什么方面的问题。很多时候只能将自身问题修正一下,更加接受现实,这已经很不容易。

 

谁都希望涅槃重生,希望有一个不一样的自我。大家看到有一些培训活动,有些“邪乎”的心理方法似乎有奇特效果。比如什么班,进去一个礼拜,也许你会觉得:哦,我的大小周天打通了!发现自己像被打鸡血一样,但是过了一两个月又回到原型。

 

当然,当人类去探索某些领域时会有这样的效果,会有几天回归到原生状态,把最原始的东西都激发出来,其实这不是太困难。但每个人从小到大性格由来已久,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被冲击一次就完全改变不是那么容易的。

 

 

关于共情

 

共情意味着分享、体验另一个人的情感,是一种退行现象。要一下子放弃自我与来访者认同,很难!去年我在武汉做发言时说:“共情只是一个传说”。因为你不见得能够完全感同身受另一个不一样的人,尤其是靠主观努力。


共情是“体验性自我”的一种功能,我们不是用理智去工作,而是用自身的情感;直觉则是是“观察性自我”的一种功能。这两种现象能够使你通过许多方式进入到另一个人心中并融合进去。有人提过,治疗师最好的状态是与来访者两个人心身交融,虽然一般我们不太容易把握这种状态,但真正的共情应该是这样的状态。

 

共情所产生的情感上的亲近感,在我们生命的头几个月就形成了,共生阶段。你体谅一个人的感受,逻辑上不复杂,任何现象都会有物质基础,大概全阐明了,我们人就像小白鼠一样。我是悲观主义,科学再发展,不可能把人搞得清清楚楚,外星人才会有可能吧...

 

有苦恼的时候,有人站在你身边感同身受,温暖吧?从小都体验过的。有个词,原初母亲的全神关注。产后妈妈全部分分秒秒体验他的感受,这对婴儿非常重要。婴儿渴了饿了,需要一个照料者,当然这对母亲消耗是非常大的。所以20-30%的轻度的产后抑郁现象,很常见,如果没有家庭因素支持,母亲非常容易抑郁。

 

 

如果母亲情感支持较多,自我功能发展好,可能也很有成就感,更吸引你去,我所有的一切,很多可以看到,刚做妈妈的时候,自己身材也顾不上了,打扮也顾不上,全扑在小孩身上。

 

但有时,你产假满了要回去上班,跳跳操恢复体形了,这也是辩证关系,既有安全感的需求,婴儿6个月前的需求非常高,基本安全感、信任感,是这个时期形成的,有时如果没有做好,有人智商很高,但不太能够适应别人感情上接近他,理性东西可以通过后天努力,但不是说你去害他,情感上不习惯别人对他太贴近,当然也有人没有界限,粘粘乎乎的。


刚开始,来访者对咨询师的要求,与婴儿对父母的要求是一样的,无形中有很高的期待,有时就会莫名地发火,这种东西还要我说?你早就应该知道!
 

由于共情起源于最早的母婴关系中,它看起来具有女性的特点。涉及到两个层面,一个是主要照料者,由母亲代表;还有一个,父亲的恰当的介入,也很重要,这是作为一个整体

讲母婴关系,男性咨询师比较容易抓狂,你没生过孩子没这个体会。特别是对男性治疗师来讲,要有点暖男的……(笑),但会让一部分男性治疗师感到不协调的,是不是缺少男子气,只有女人才会这样?有些不习惯。所以一个好的治疗师要跟自己的这部分和谐相处。琼斯将这个称为治疗师的精神双性。这句话有点自恋,似乎要做通吃型。

 

对一个丧失爱的客体,没有被理解的来访者,共情是建立接触的一种方法。对于创伤性的故事,你容易感觉身不由己地完全认同。做过灾难后危机干预的人会发现一个现象——替代性创伤。就是受害者把你创伤了;你会感到幸存者死去的亲人活不过来的,做再多心理干预也是白搭,此时会觉得做心理干预不如找个师傅皈依佛门。

 

如果出现了替代性创伤,这是共情最深的时候。治疗师的的职责、作用、任务是帮助来访者,如果两个人都佛门去了,共情虽然做得好但是无效,因为这样的共情只加深了耗竭和无力感,最好的共情者是那些已经克服了抑郁倾向的治疗师

 

当有人说:某个治疗师还做心理治疗呢,他病得跟病人一样重。这种情况我感觉有可能是那个议论的人自己不敢投入,看到别人投入那么深,嫉妒。

 

一个治疗师在职业生涯中被来访者勾起创伤,是好是坏?

 

这需要辩证地去看:可能涉及到你内心冲突,也可能会暂时弄坏。不管什么流派,一个人的投入程度和共情还是由其人格决定,有人偏保守求稳、有人更激进,这跟流派没关系。

 

说到底怎样一个情况去看替代性创伤?我个人建议每个人找符合自己的方式。如果你叫我很激烈地去做共情,这大概不适合我;如果另外一个爱憎分明的人要叫他慢慢来,也要憋死他。性格没有好坏之分,共情实际是体验分享,本质不是量的多少。所以,共情目的是为了获得理解,是治疗师运用来访者的模式对来访者进行部分和暂时的认同。

 

当治疗师通过共情获得了某些发现,还必须运用临床和理论的知识来对这些发现的意义进行解释。做治疗师不是仅凭治疗技术,而是当下真正的自身感受;当然光凭感觉也不行,运用一些知识也是重要的。

 

否则我们学中德班干嘛呢,专业理论学习就是为了对知识有个框架,在这个框架中理解:这种人、那种人让我产生什么样的感觉可能说明了什么,心里就会有底。初始访谈的报告,总要形成一个假说,以后要逐步印证,可能会修正或放弃。你要逐步形成自己的框架,这一点是绝对的。

 

三、关于潜意识

 

 

•治疗师对来访者的观察
•治疗师对自己感受的观察
•人类情绪反应的知识


这三条要放一起,不断比较对照互相的关联性。不是靠一条理性地观察它,而是更多观察自己、不断重复,这是我理解的探索潜意识的三个维度。

 

与理解潜意识有关的特质:


1、对于人、人的生活方式、情感、幻想和思维,有丰富的兴趣,有探究的欲望。


2、推动一个人朝向这个方向努力的能量来源于他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的量应该很足,而且本质上是善意的。
 

每个人都有这个欲望,可能有些被理智化的东西防御掉了。这是心理层面上很深入的一部分。推动我们的好奇心要很足够,否则很难坚持。我们希望探索一些以前没有探索到的,如果没有好奇心,很难跟来访者共同去做这个工作,就会成为厌倦的牺牲品

 

但是过于无情的好奇心也会使病人承受不必要的痛苦。治疗过程中的好奇、探索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好奇心,我们可能身不由己地成为来访者自我暴露。大家做过PTSD知道,如果你没有充足的、连续的保障治疗关系,不要一上来就把治疗做得很深,一开始可能谈些现实、家庭生活等意识层面上的话题。

 

如果在这些问题上建立了好的咨访关系,接下来才会动创伤。如果一开始就做的太深,在短程的精神分析里,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处理来访者的创伤。还比如某些疗法,非常强调现场激发起强烈的感觉,但接下来却没有进行跟进的治疗,来访者的创伤没人管了,当事人挣扎起来很苦的,会被过度的创伤压倒。

 

 

治疗的目的是带给来访者可理解的领悟,而不是为了自己施虐的快感。我在微信里曾看到一篇咨询师写的文章,主题是怎么避免在治疗当中被虐待,这种情况当然会发生的,任何流派什么方法都有可能出现这种现象。精神分析的处理方法是把这隐藏在背后的问题摊开来。

 

所谓“虐”来访者,这与治疗师的好坏没关系,不是你意识层面上的事,有时是来访者潜意识里勾引你去虐待他,甚至在现实生活中还会给他带来症状的改善。

 

而如果治疗师缺少自我察觉,可能会带来麻烦。有时候潜意识很深刻地在影响一个人,只有当好奇心不再受本能统治时,才可能有这种自我察觉的态度。这点很关键的,说到底人在潜意识中有恶的一面,我们不能不去察觉它。

 

治疗师需要具备延缓判断的能力。我也有这个感触:刚开始进入精神分析领域,很希望把来访者搞清楚,防御是什么,移情是什么,动力学的假设是什么……因为我们要治疗嘛,但在案例讨论的时候就知道,我们通常不是很清楚,老师可能也不清楚。

 

不得不承受某种不确定不能看到某些事情的本质。所以我们在不确定、甚至无知的情况下工作,有时要“钝感”一点,不要过早地作判断。过早判断是种防御,应该先把本能的判断搁置一边,听听来访者讲什么,更好地共情,然后逐步理解治疗中的潜在动力。

 

像侦探一样充满怀疑的态度会使来访者疏远,干扰共情和工作联盟。来访者心理上是现实的,所以有时经常会屏蔽掉一些东西,比如一个来访者小时候讲到创伤性的经历,因此形成困扰来求助,他在那是更多感受到的是负面的东西,而屏蔽掉了正面的东西。

 

作为治疗师你能改变他2岁时候的创伤吗?当然不能!但是通过治疗他2年之内会好很多,这不是因为事实的改变,而是他心理现实的改变。从认知角度通俗点说,在同样生活中,同样的事情发生时他看待的角度不一样了,人也就不一样,以前是一蹶不振的,现在也能奋发图强了。

 

四、驱使我们成为治疗师的动机

 

 

起源,我们为什么要折腾这么多潜意识早年创伤?其实能够接受自己的肤浅也是一种深刻。要察觉反移情,察觉我们成为治疗师的动机。

 

动机起源于原始的无意识本能冲动和早年的客体关系,本能驱力使人寻求释放和满足。自我建立后,对安全感的寻求成为另一个基本目标。很抽象是吧,我们都有自己的创伤部分,当来访者更痛苦,我们感到自己活得还可以。

 

所有随之而来的,人的本性是对基本的安全感,满足感的追求。治疗师可以合理期待的满足:收费、有限度的好奇、看到来访者成长的满足感……。精神分析,收费有很多象征意义,探讨收费象征高、低,很多打折等,都有现实意义。

 

免费,在一定意义上是免除自己的责任,还有把自己推掉了一个道德高度,我跟白求恩是一个水平的!好奇、满足,这是本质上是善的。治疗师需要有节制的满足:称赞、支配、保证、某种世界观的确认。

 

对于来访者而言成长和改变艰难,这个过程充满了继发获益寻求认同挑战权威……成长,有时就是说:原来活错了。治疗师不是他的命运拯救者,更多是陪伴他,见证他的成长。

 

而对于治疗师,这个过程要注意到:自身利益需要、控制感需要、个人内心冲突、未察觉的偏见或反移情等方面。中德班的培训中会体现这些内容,进行案例讨论、个人体验的重点也放在这里。回过头来看,什么动机驱使我们成为治疗师?从Freud到Jung到Klein,我看每个人都创伤很重,但并不妨碍他们成为一代宗师,关键是在于这些派生活动怎样能很好地去本能化和进行中和

 

这些原始的东西能否进入治疗师的理性自我,并服从理性自我的影响和限制?精神分析经常和别人PK,关键不是流派,而是跟治疗师本人好玩不好玩有关系。原始的东西必然带来我们进入,潜意识能否上升到意识层面体验,我们自己也是这样。如果做到了这些,那么这些冲动不仅是无害的,而是有价值的,从辩证角度而言就可能变成一种动力。

 

五、关于领悟

 
 

 

治疗师具有通过非常私密的方式来理解另一个人的愿望,以及获得领悟的欲望。虽然赚钱很不容易,但精神上很容易得到满足。接近一个人的内心,这种动机换句话说叫回归母亲子宫回归生命本源,这样最安全。

 

还有一个角度,你要去看明白一个事情,也是克服对陌生人恐惧的一种方法。通过深度面质想让来访者领悟到:为什么要修补自己的内疚情感,这叫利他,也是成熟的防御机制。我通过分享我吃过的苦,让你少走弯路,尽管是对我有帮助,但对你也有好处。

 

我们为什么会有内疚啊?比如说当我们是小孩子时,还没成长起来、没有现实判断能力,这时候最本我了,不希望有人分享爱。如果有个弟弟妹妹,最好捏死他,成长大一点会有内疚感,当我们探索到这些动机时,一部分使我们成长为治疗师,当然很多职业都是可以修补我们内疚感

 

对领悟的追求和传递,也许是一种对抗恐惧的方法。人,有时就是活得心里不踏实。心灵鸡汤,感悟也好,就是高级的需要。前天听到一个信息,健康从生理、心理、社会,世卫组织又加了两条,文化灵性

过去的困惑、伤害、耻辱的体验使来访者以困扰的方式行事。

 

在治疗关系中,我们不是站在一定高度单纯去分析病人,而是治疗师自己也会被卷入其中,但还要跳出来与来访者互动。来访者也会得到一种新的经验:我已经为真正了解他的痛苦并能承受其愤怒的人(治疗师)所理解,即使在最艰难关键的时刻治疗师仍会尝试继续努力去理解和帮助我。

 

对一个来访者最大的帮助,我认为是疗愈的共同因素

 

一个人充分体验到被别人恰当地对待后,才会发展出恰当地对待自己的能力,也会有能力恰当地对待别人。在这过程当中来访者会内化,其实来访者真的是看治疗师怎么对自己,而对治疗师讲的很多道理是记不住的。

 

生活当中也有体会:你是我最好的朋友,五年前我最困难的时候你来看我,但当时你讲的什么我都忘了。另一方面,虽然讲的都是一般的道理,但不同的人讲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不同的技巧,带给来访者的感受体验也是不一样的。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