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湖州红十字心理健康在线>> 心理服务>> 心理案例>>正文内容

16博爱高墙·个案点评·他活在自私和仇视的心理中

 

他活在自私和仇视的心理中

省六监一监区三分监区

小赵(化名),浙江籍,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从小到大受到父母的宠爱,没有经历过一点坎坷、吃过半点苦,青少年时期一帆风顺,因而养成了行事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的性格。2008年,小赵带着无期徒刑的刑期投入省六监改造,因对法院的判决不服,一直在向上级人民法院申诉。据他自己说他是冤枉的,那天他只是闲来无事到珠宝店闲逛,在专柜区看了看一块价值几十万元的玉石,并没有偷走那块玉石。

分到分监区以后,无论是警官还是同犯都很理解并同情、照顾他。警官在日常谈心过程中常对他说:“申诉是服刑人员的权利,只要是采取正当方式和途径,我们都会支持,也希望你能够申诉成功。但是,你在申诉的同时,要严格遵守各项监规纪律,积极投入到改造中去,做好两手准备。”

小赵有写作和绘画方面的特长,分监区安排他进了报道组,每月出墙报,到教学楼领取报刊等,不用到一线参加生产劳动。然而,小赵并不领情,私下里对同犯说,我本来就没有罪,我到这里来是被冤枉的,我还需要谁来照顾?2009年“双评”期间,考虑到小赵的改造表现和实际情况,分监区的警官和服刑人员对他打分都比较高,可小赵却大放厥词,还是那一套“我没有罪,我要‘改积’做什么?”他完全把警官和同犯的好心当成了驴肝肺。同犯实在听不下去,就对他说:“监狱是刑罚执行机关,不是审判机关。警官只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照顾你、同情你、关心你。你不感谢警官也就罢了,却不该说出那样绝情的话,伤他们的心。”原本合情合理的一席话,小赵却认为是同犯在指责他,结果他阴沉着脸,拂袖而去,从此还恨上了这个一向与他比较要好的人。

小赵不仅在思想上没有认识到自己的一些错误言行,在行为上也延续着以前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的习惯。比如星期天在大厅收看电视剧,他一来就拿起遥控器换频道,放自己喜欢的电影,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大家看到是小赵也就不跟他计较,图个相安无事,陪着看。可当电影放到一半时,他又要调台,弄得大家瞠目结舌。渐渐地,别人对他的同情转成了厌烦。

小赵不仅不认罪服法,而且把监规纪律当儿戏。曾经有好心的同犯劝他应该一边积极改造,争取减刑;一边向上级法院申诉。然而,小赵却是油盐不进,改造上仍把监规纪律当儿戏,行为上还是我行我素。20134月,小赵独自一个窜到分监区阅览室的电脑上干私活,被监区领导当场查到,指出他脱离“联号”监督,并要他交出干私活的资料,可小赵却做出了超出常人想象的举动,把资料吞进了肚子,还出言顶撞监区领导。这次,小赵被处行政记过一次(80),送严管分监区集训学习三个月。

三个月严管结束回到分监区,小赵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再像以前那样到处喊“冤”,大谈反改造言论了,而是变得沉默寡言,并能积极地完成劳动任务。正当所有人都认为他会端正心态,一边积极改造,一边采用正当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时,一件小事又完全颠覆了所有人的看法:小组内有一同犯把小赵的一本“男人装”杂志借给警官去看了,小赵知道后,找到那名同犯说:“下次不要再把我的书借给警官看,我不想与他们有半点关系。”看来,小赵这种自私的行为和仇视他人的心理很难改变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点评:

写案例的学员在个案中两次提到了自我中心和我行我素。这让我想到了一位朋友,朋友们都觉得他很奇怪,是一朵奇葩。他是位淘宝店主,近七八年来很少与人面对面接触。他喜欢诗词书画,喜欢在微博或微信里频繁发各种心情日记和产品广告。很多朋友,甚至他爱人都不太能够理解,但劝说无效。一次机缘让他进入了我们的心理学志愿者团队,他就象一条鳟鱼给团队带来了无穷的活力和欢乐。团队里几乎每一个人都感慨于他的热心和执着,只是时间久了,有几位朋友也开始试图劝说,但他却突然像个刺猬。他叫嚣着:“谁不让我发心情日记,谁就是我的敌人。”有些人默默地关闭了网络或手机里对他的关注,有些人则旁敲侧击地提醒我为他做一次成长体验。前几天突然空了些,想想或许作为组织者我也确实是有义务的,所以就约谈了一次。他说,我就是我,如此真实地存在着,有优点也有缺点。我做的只不过是先销售自己,然后再销售产品。听上去似乎无懈可击。我问他发心情日记的动力是什么?他说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给予他关注。他说如果有人点赞那就更好,要是没人关注了怕是也会没有动力的。我问他有多少人点赞?他略带羞涩地说有200多好友,一般只有三四个人点赞的。我给他打了一个比方,微博就象你开的门面店,而微信是私人生活,每个人的微信朋友圈就象他们的背包,而你的心情日记就像是你需要被肯定的优点或宝玉。往朋友的包里放一些自己的产品宣传单倒是可以理解的,但反反复复地向朋友展示自己的优点或宝玉,好像就很少见了。怕是久了,朋友的关注只会越来越少的。所以可能偶尔的展示和宣传才是合适的,可以把更多地内容放在门面店里被动地等朋友来参观或选购的。这位朋友似乎有所感悟,微信数量有所下降。

 我这里提到的朋友基本就可以用自我中心,我行我素来形容。回到个案里来,小赵学员表面上看就是一个不认罪服法的现象,但其根源确实也有自我中心,我行我素的味道。我不清楚只是看了一块价值几十万元的玉石,并无意偷走怎么会判无期徒刑,即便是有心偷走,但只要偷窃未遂也很难理解。但我能理解在小赵学员的内心里一定也有一个响亮的理由,就如同我朋友的那句“我做的只不过是先销售自己,然后再销售产品。”但只要细细去体会和分析,在理由的背后我们总是能找一些逻辑断层或不良认识的。就比如他真的没有没想偷走那块玉吗?他真的是被冤枉的,真的不需要照顾吗?等等。一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其实也不是不需要朋友,只不过是不懂得和朋友相处罢了。当朋友一个个的远离了之后,他除了孤寂怕是会进入一个恶性循环。因为身边没有知心朋友的提醒,一个人生活惯了,自然也就越来越自我了。再到后来,怕是都不记得什么是社会规范,什么是人际交往技巧了。比如我的朋友可能就是因为连续做了七八年淘宝店,很少有和人面对面交往的经验导致的。比如小赵学员可能正是因为没有知心同犯的参照和“联号”监督,才导致他不顾监规,做出私窜干私活,把资料吞进肚子,出言顶撞监区领导的行为的。

对于自我中心和我行我素,劝解一般效果都比较差,而且还有风险。他们可能会象一个刺猬一样,敌视来劝解的朋友。因为他们其实好不容易通过逃避、自骗等消极的潜意识防御机制,使得自己内心的需求和现实之间达到了某种平衡,才生活在一种自我感觉良好当中。这种平衡和自我感觉良好其实是他们的精神支柱,缺了这个支柱,怕是内心都有可能承受不住或崩溃。你如果不假思索,不懂方法的去劝解,其实真的可能更伤害他。

一定要说方法可能也有两个。从个案里看,小赵一次扣80分,集训学习三个月回来以后好像还是有一些变化的。这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上叫正惩罚,也类似厌恶疗法正惩罚是指施加一个坏刺激。这是当不适应的行为出现时给予处罚的一种方法,往往是给对方一种使之感到不快的刺激,如批评、罚款等。通常正惩罚采用的刺激都是来访者极力避免的刺激,这从而使得他们改变自己的不适宜行为。厌恶疗法,或称厌恶性条件法,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治疗技术。其内容为:将欲戒除的目标行为 (或症状)与某种不愉快的或惩罚性的刺激结合起来,通过厌恶性条件作用,而达到戒除或至少是减少目标行为的目的。从个案的描述来看,小赵不再到处喊“冤”,不再大谈反改造言论,并能积极地完成劳动任务。看上去监狱实施的正惩罚是起到了一定的效果的。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治疗效果往往会出现消退。这里的消退是指由于不再受到强化或强化减弱,那么强化的结果会趋于减弱乃至不再出现。所以要保证小赵的正惩罚效果,是需要持续给予一个使效果维持的正惩罚的。 如果听之任之,怕是那些现象又会逐渐出现的。另一个办法可能就像我和我朋友演绎的那样。其实也就是指出他们的逻辑断层和不良认知,使用识别自动思维、识别认知错误、去中心化、重构认知等认知治疗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认知治疗,是以纠正和改变患者适应不良性认知为重点的一类心理治疗的总称。它以改变不良认知为主要目标,继而也产生患者情感及行为的变化,以促进心理障碍的好转。比较常见的方法有BeckABCDE技术的采用(A即刺激,B指个体的信念,C指情绪和行为结果,D为干预性指导,E为干预后的效果)。一般是先启发患者寻找不良认知。再协助患者暴露认知曲解或逻辑错误,并加以讨论、检验、合理推论。最后通过反复“诘难”改变负性自动思维,放弃原有的错误认知,建立正确认知。不过看上去简单,但操作起来并不容易。好在现在各监狱都设有心理健康指导中心,而认知治疗是每位心理咨询师的基本功,建议小赵可以去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寻求专业的帮助。

                                          省长湖监狱心理治疗师 史金芳

 


感动 同情 无聊 愤怒 搞笑 难过 高兴 路过
【字体: 】【收藏】【打印文章】【查看评论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内容